「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簡稱Intel ISEF)始辦於1950年,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中學生科學競賽,每年於美國不同城市舉行,並吸引來自世界各地超過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700名高中生參與競賽並展示其發明與研究。本會自2003年起開始帶領香港學生參與此國際賽事,自此成為此賽事之香港特別行政區獨家承辨機構。當中,有逾10位香港中學生因在這項賽事獲得二等獎或以上,獲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讓他們成為「星之子」、「星之女」。
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官方網站:http://www.societyforscience.org
按此前往香港區選拔賽頁面
第6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
主辦機構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
香港區承辦機構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
支持機構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
日期:2012年5月12至20日
地點:美國匹茲堡
第63屆Intel ISEF已於5月12至20日假美國匹茲堡舉行,本屆賽事吸引來自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逾1,500名學生和1,200多個研究項目參賽,香港代表隊則共有5個項目合共12人出賽。他們均由應屆的香港區選拔賽中脫穎而出,在赴美參賽前接受了一連串的訓練課程和模擬評審。最終,香港代表隊在賽事中獲得兩項二等獎和一項三等獎之佳績,而榮獲二等獎的六位同學更可獲小行星命名權,成為新一代「星之子」!比賽之外,參賽者亦有機會參觀當地的科學館以及其他景點,了解當地文化;大會安排的交流活動亦讓他們認識到不同國籍的年青科學人才,相互學習,擴闊視野。
來自英皇書院和中華基金中學的六位同學,分別憑「聚苯胺製毒氣探測器」及「可捲曲光合微生物薄膜燃料電池」同獲二等獎。英皇書院的衛晉穅、雷逸文及袁健康同學以聚苯胺製作出毒氣探測器,探測器可於30秒內探測到氯化氫、阿摩尼亞、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及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只要把探測器接駁到電子系統,更可閱讀毒氣濃度和發出警報。而來自中華基金中學的黃耀德、潘駿生和崔雍建同學則利用酵母菌和海藻,分別配合呼吸作用釋放電力和光合作用收集電力,造成電子流動,再以膠片鞏固,造成可產生電流的薄膜電池,呈片狀的電池更可自由捲曲。三位同學表示,製作電池的九成物料可循環再用,成本低至四毫美金,而五塊可捲曲電池已足夠一部手提電話充電,既環保又實用。
香港區嘉許禮暨發佈會亦已於5月24日假新政府總部圓滿舉行,典禮邀得創新科技署副署長黃宗殷先生、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資優教育)陳沛田先生以及英特爾環球企業客戶經理楊達明先生主禮,當日除頒發各獎項外,六位「星之子」亦有於台上與來賓分享其科研經驗和參賽得著。中華基金中學的崔雍建同學表示:「雖然一週是十分短暫,像是過眼雲煙。要緬懷,便只能透過相片。但可以持續的,便是彼此的友誼,及堅持理想、向目標進發的決心。」另一「星之子」—英皇書院的袁健康同學亦同意整個比賽的旅程所學匪淺:「見識到不同國家的高手,參閱了他們的作品,雖然未必能夠全數領會,卻已經大開眼界!而準備比賽的辛酸,與及最終取得的成果,皆是銘記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