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子」

黃深銘
作品:自潔門柄
來自中華基督教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黃深銘於2015年第66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自潔門柄」赢得材料科學組別二等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31907的小行星名為「黃深銘星」。於2017年與李鍵邦創立了鈦研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將光觸媒技術和納米科技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當 中,以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生活質素。

李鍵邦
作品:自潔門柄
來自中華基督教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李鍵邦於2015年第66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自潔門柄」赢得材料科學組別二等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31905的小行星名為「李鍵邦星」。於2017年與黃深銘創立了鈦研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將光觸媒技術和納米科技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當
中,以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生活質素。

陳帝羲
作品:研究傳統中醫染銀診斷法的反應機理及其作為慢性腎
衰竭的快速檢查的可能性
來自英皇書院的陳帝羲於2014年第65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研究傳統中醫染銀診斷法的反應機理及其作為慢性腎衰竭的快速檢查的可能性」赢得化學組別一等獎、學科最優秀項目大獎、菲利普斯瑞奇紀念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31298的小行星名為「陳帝羲星」。

方爾海
作品:研究傳統中醫染銀診斷法的反應機理及其作為慢性腎衰竭的快速檢查的可能性
來自英皇書院的方爾海於2014年第65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研究傳統中醫染銀診斷法的反應機理及其作為慢性腎衰竭的快速檢查的可能性」赢得化學組別一等獎、學科最優秀項目大獎、菲利普斯瑞奇紀念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31312的小行星名為「方爾海星」。
林俊禧
作品:PET/PP微纖絲複合材料的研究
來自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俊禧憑着研究—低成本循環再造廢棄塑膠物料,奪得多個國際性獎項,於2010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11074的小行星名為「林俊禧星」。
劉德誠
作品:神奇防撞鎖
來自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的劉德誠於2008年,第59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神奇防撞鎖」赢得機電工程組別團體二等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25073的小行星名為「劉德誠星」。近年他轉行,希望可以成為一名機師。雖然劉德誠並沒有在科研界繼續發展,但他仍然保持着進科研的好奇心,例如在學習飛機飛行原理時,不僅掌握原理的內
容,還分析箇中的原因。
劉德健
作品:神奇防撞鎖
來自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的劉德健於2008年,第59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神奇防撞鎖」赢得機電工程組別團體二等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25065的小行星名為「劉德健星」。他與劉德誠一樣沒有創新、科研的領域發展,而選擇成為一名護士。
陳嘉鍵
作品:神奇纖維塑膠
來自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的陳嘉鍵於2007年,第58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神奇纖維塑膠」赢得環境管理學組別一等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23165的小行星名為「陳嘉鍵星」。
陳易希
作品:智能保安機器人
來自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的陳易希於2004年,第55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智能保安機器人」赢得工程組別二等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20780的小行星名為「陳易希星」,成為香港首位「星之子」。於2011年在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士課程畢業後,成立了手機程式公司Bull.b,走上創業之路。直到現在仍不斷參加不同的創業比賽,如《JUMPSTARTER》,藉以豐富自己的見識。
「星之女」
簡泳怡
作品:天然膠布
來自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的簡泳怡於2014年第65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憑「天然膠布」赢得環境管理組別二等獎,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31313的小行星名為「簡泳怡星」。
李安琪
作品:烏研究烏龍荼濃縮液和茶多酚對前列腺癌細胞的影響
來自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李安琪憑著研究烏龍茶的抗癌功效,於2010獲國際天文學聯盟把編號11073的小行星名為「李安琪星」,李安琪成為全港首位「星之女」。
「明天小小科學家」
胡仕琦
作品:金屬彩虹
來自聖保祿學校的胡仕琦於2014年,第14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以科學研究「金屬彩虹」脫穎而出,奪得「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亦是本港首位獲得「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的女學生。雖然她之後向醫學方面發展,亦沒有再參加科研比賽,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好奇心,仍然會學習不同的語言、興趣,還希望能與醫生進行醫學研究。
羅觀宇
作品:環保魔珠-珠“金”暗結
來自英皇書院的羅觀宇於2013年,第13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以科學研究「環保魔珠-珠“金”暗結」脫穎而出,奪得「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他並沒有因獲獎而滿足。入讀大學後,與香港大學機械工程師生組成隊伍「DAELead」,參加了全球大型航空比賽「Fly Your Ideas」2017,並以私人儲物室(PSC)奪得冠軍。
朱凱鳴
作品:纖與纖尋— 酒精篇
來自迦密柏雨中學的朱凱鳴於2009年,第9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以科學研究「纖與纖尋— 酒精篇」脫穎而出,奪得「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
禤彥勳
作品:人工智慧腳
來自喇沙書院的禤彥勳於2005年,第5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以「人工智慧腳」脫穎而出,奪得「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亦是本港首位獲得「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的學生。他之後繼續在科研界發展。碩士畢業後,於2015年創立了初創公司MedEXO Robotics,致力研究機械手套,希望為柏金遜病患者克服手震的問題。